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生成克流感藥物


 比方說,在基因、分子階段就分辨出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不同,並抑制癌細胞繁殖和轉移時必要的分子;或是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案例中,特地抑制和發炎有關的分子,這種治療就叫做分子標靶治療。過往除了戴口罩之外還研發新的這種藥物和治療法出現的背景,是源自近年的醫學和免疫學開始轉向以分子和基因解析為中心的解析科學。尤其是有關化療藥劑開發的研究學者們在激烈的競爭下下,於二OO三年的時候已經有一百五十二種新的化療藥劑陸續開發出來,其中有六十九種是分子標靶藥物,大約占了百分之四十五的比率。表面看來似乎是顯著的醫學進步,不過很可惜,這種藥物和治療法實際上並不見得一定能有效治療疑難雜症。
  別說能有效治療了,甚至還出現了出乎意料的意外和副作用戕害。這是將身體細分化的現代醫學所產生的問題,流感藥、癌症治療藥也都是其代表。事實上,克流感在二OO一年於日本問世以來,很快就普及了。到二零零六年底為止,估計已有超過三千五百萬人服用過。 根據<消費者報告>一二二八號(OO六年,日本消費者聯盟發行)指出,新型流感之所以會引起這麼大的騷動,似乎是在二OO五年夏天,美國布希總統看了以一九一八年的西班牙流感為題材的小說《西班牙流感:世上最致命的History》,(英譯The Great Influenza The Epic of the Deadliest Plague in History》,John Barry,共同通信社)之後所造成的。不用說,日本立刻受其影響起而效之。將連病原體都不知道是什麼的時代所發生的故事,放在現代來嚇自己,實在是太不經大腦了。在服用過如此人張旗鼓豋場的克流感之後,證明其效果根本是微乎其微。在(不能問醫生的流感疫苗和藥劑)(母里啟子、浜六郎、山本英彥編修,Japan Machinist)一書中寫到,在感染流感之後四十八小時之內,以早晚各一次、持續五天的頻率服用克流感,跟完全不服用比起來,只提早一天痊癒。綜觀出現抗藥性病毒和副作用等問題之後,克流感是否是對社會有益的藥物這個問題,也漸漸浮上檯面,這點我曾在後面說明。
資料取自:《口罩博士的免疫力革命》一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